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之家>教师发展>详细内容

教师发展

【幸福365“四有”好老师】在童心里安装"未来芯片"——记科学启蒙者的教育源代码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29 21:11:53 浏览次数: 【字体:

郭晶晶,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科学老师,苏州工业园区科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实验大赛组织工作先进个人,园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园区十佳优秀社团负责人、园区STEM种子教师。自主开发的STEM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曾获省、市、区优质课一等奖,区基本功一等奖第一名,多篇论文发表于知网。她的教育格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全球科技竞争浪潮奔涌的新时代,科技教育已成为撬动基础教育变革的战略支点。当《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蓝图将教育家精神注入教育实践的肌理,当新课标将科学素养锻造成未来人才的核心基因,教育场域正经历着从知识容器到创新熔炉的深刻蜕变。在这股奔涌向前的教育变革浪潮中,郭老师的教育实践恰似一束穿透迷雾的理性之光——她以"让科学思维在童年扎根"的教育哲思,将知识图谱转化为创新能力的生长基床;用"问题导向的项目式学习"打破学科壁垒,在小学课堂里搭建起培育未来科创种子的生态系统。这位躬耕教坛十载的资深教师,始终与学生保持认知平视的实践者,时而化作点燃好奇的火种,时而成为托举探索的云梯,用俯身倾听每个稚嫩追问的姿势,在小学教育的星空中划出一道从知识传授向创新能力跃迁的璀璨轨迹,生动诠释着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分量。

一、深耕实践沃土育科学新苗 精研严谨匠心铸探究品格

在当代科学教育的沃土上,郭老师如同一位智慧农人,将知识的播种与品格的培育有机融合。她深知,真正的科学教育远非课本知识的机械灌输,而是要为这些蕴含无限潜力的种子,精心营造生态化成长空间。她在校园里种下桑树,鼓励孩子们养蚕,亲身感受生命的奇妙旅程;她特意留出一片沃土,设立“一锄一禾园”,让孩子们参与种植劳动,体验耕耘的乐趣;她还开展时令健康菜谱征集活动,引导孩子们运用科学知识,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校园的每一处角落、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她都巧妙地将其转化为生动的科学启蒙课堂,使孩子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这种打破学科界限的教学创新,让《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做中学"理念在校园每个角落生根发芽。

这位科学园丁的匠心不仅体现在课程架构的创新上,更渗透于教学细节的精雕细琢。为了让学生们真切地领悟科学的严谨与精确,她的课堂犹如精密实验室,每个教具都是反复打磨的"认知钥匙":在电路知识教学中,从基础的单灯回路到复杂的串并联系统,每个模型都经过梯度化设计,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不同连接方式下电流的走向、灯泡亮度的变化,将抽象的电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而在准备物体沉浮实验时,她更是严谨细致,提前反复测试木块、石块、塑料、金属片等不同材料,精心调整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哪怕最细微的变化也不放过。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学生们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科学是一门脚踏实地的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敷衍,只有秉持严谨认真的态度,才能叩开科学的大门。这种对科学的敬畏之情和对教育的坚守之心,如同无声却又滋润万物的春雨,悄然无息地渗透进学生们的心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严谨治学的珍贵种子。

二、创设问题银行引学习活水 赋能个性发展萌素养新芽

在教育改革的浩荡洪流中,郭老师始终挺立潮头,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积极探索并实践着创新的教学方法。在校园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她携手科学组的同仁们,创设问题银行,共同关注着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金点与奇思妙想。

当一位学生提出校园内那片荒芜的土地亟需被赋予新生命,打造成一处美丽的园林时,郭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契机,将“如何改造校园荒地”作为驱动性问题,引领学生们踏上了一场项目化学习的奇妙旅程,将其改造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园林。

每个孩子都如同夜空中独一无二的星辰,闪烁着各自独特的光芒。他们拥有不同的学习节奏和兴趣点,郭老师深知这一点,因此鼓励学生们自主成立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承担起不同的任务。有的小组负责调研本地适宜种植的植物,他们查阅海量资料,向专业园艺师虚心求教,深入了解各类植物的生长习性、对土壤和气候的要求;有的小组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精心绘制园林布局设计图,力求兼顾美观与实用;有的小组专注于院墙竹篱搭建,从选材到施工,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有的小组负责石子道路铺建,认真考量石子的大小、形状与铺设方式;还有的小组承担起材料采买任务,严格把控资金使用,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做到精打细算。

在项目过程中,郭老师始终扮演着"成长催化剂"的角色,时刻留意着每一个学生的细微特点。当学生遇到知识瓶颈时,她不是直接提供答案,而是通过"思维导图工作坊"引导学生自主破题。这种"扶放有度"的指导策略,使抽象的科学概念化作解决问题的利器,让每个孩子都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成长坐标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知识不再是书本上枯燥乏味的抽象概念,而是变成了学生们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他们学会了团队协作,明白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面对困难时如何冷静思考、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三、勇拓知行合一破思维茧房 巧织创新火种燃公民担当

郭老师深知,科学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园之内,而应与世界紧密相连。在日常教学中,她总是密切关注科学前沿新闻,将其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且感兴趣的知识,融入课堂。

一次,科普新闻中发布了关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紧急“通缉令”,郭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宝贵的教育契机。在科学课上,她围绕“植物生长变化”大单元教学,孩子们惊讶地发现:一株成熟植株可产2万余粒种子,其根系分泌物竟能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原来小小的黄花能造成这么大危害!"惊叹声中,科学的严谨与生态的脆弱在学生心中交织出认知图景。郭老师适时抛出驱动性问题:"作为未来公民,我们能如何应对这种生态危机?"课后,郭老师没有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携手学生与家长,利用节假日实地考察周边生态环境。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们亲眼目睹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肆虐现状,感受到了问题的紧迫性,手绘出一幅幅生动的“黄花踪迹地图”。

然而,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们发现人工拔草效率低且效果差。面对这一挑战,他们萌生了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念头——设计制作一台除草机。然而,郭老师并未因学生的大胆设想而退缩,反而给予了充分的鼓励与支持。她坚信,敢于梦想,就要勇于实践。郭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不仅要成为科技产品的使用者,更要在能力范围内,积极尝试成为科技产品的设计者、制作者和改进者。在郭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开始了除草机的设计之旅。他们共同分析了除草机的组成部件,绘制了详细的设计图和电路连接图。针对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深扎的特点,学生们创新性地设计了能够深挖的刀片,以确保高效清除地下根茎部分。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圆满完成,并获得专家的高度赞誉。

但郭老师的育人视野不止于此。她组织学生成立"生态小讲师团",鼓励孩子们通过社区展览、自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将他们的科研成果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分享,使科学知识惠及大众。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科学素养悄然升华,转化为强烈的公民责任感。这种"学习-创造-服务"的良性循环,正是郭老师践行科学教育的生动注脚。

正如学生在实践日志中所写:"我们清除的不仅是入侵植物,更是思维的边界。"郭老师用行走的科学课证明,当教育真正扎根现实土壤,那些仰望星空的梦想,终将在实践中绽放光芒。这种将知识学习与社会责任相融合的教育探索,正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着宝贵的实践范本。

郭老师的教育实践犹如一座灯塔,不仅照亮了童稚心灵的求知航道,更昭示着未来教育的星辰大海。当最后一粒科学火种在她精心设计的电路实验中迸发光芒,当孩子们眼中跃动的数据流与星空遥相辉映,我们终于读懂这位科学启蒙者编写的"教育源代码"——那是以好奇心为算法,用想象力作架构,将家国情怀写入底层的未来程序。

这位躬身教坛的"代码架构师"始终坚信:当教育者能蹲下身倾听花开的声音,用匠人精神雕琢认知阶梯,以家国情怀点燃创新火种,每个稚嫩的心灵都将迸发出改变世界的力量。那些在创客教室里调试过的思维逻辑,在星空观测中校准过的人生坐标,在田野调查里采集的自然数据,终将在时光编译中生成独特的成长程序。当更多教育者像郭老师那样,以"种子的守望者"姿态深耕育人沃土,用"星火的传递者"胸襟点燃创新激情,教育终将完成从知识容器到文明基因的蜕变。

此刻回望,那些在童心里悄然运行的"未来芯片",正以科学精神为操作系统,用创新能力构建交互界面,在孩子们生命的终端上显现出璀璨图景。当代码编译完成的时刻,我们终将看见:每个孩子都是文明进程中的超级节点,他们手持创新的密钥,正沿着郭老师编写的教育源代码,向着人类文明的深蓝海域破浪前行。

文字:李泽钰 图片:文萃教师

一审一校:郭晶晶 二审二校:周晓强 三审三校:沈建琴


终审:韩云霞
分享到:
【打印正文】